-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_1000字
(2019-08-24 12:27:13) 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初读《撒哈拉的故事》,便觉一股热浪清新地扑面而来。因为心情激荡,便觉得热;因为多了些许思考,又觉得有些清新。激情与矛盾往往是伴随而生的。
最喜欢的是《结婚记》、《沙巴军曹》、《哑奴》和《哭泣的骆驼》四篇。“我想的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为此,荷西特意申请了去非洲工作,比三毛还早先一步,原本他是有自己的规划的,可是为了三毛,毅然决然去了苦寒之地,这份真挚,足以配得上撒哈拉白昼的炎热了。沙巴军曹恨所有的撒哈拉威人,“军曹的眼光掠向那一大群在沙地上炖着的撒哈拉威人,脸色又一度专注得那么吓人起来,好似他无由的仇恨在人少着他似的可怖。”他的兄弟朋友全部被杀,只有他仍然驻守在他痛恨的土地上。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种族歧视”的人,却在“最危急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去换去了这几个他一向视作仇人的撒哈拉威孩子的性命”。如此画面,怎能不觉得热浪滚滚?
哑奴是奴隶,是的,尽管世界早就进入了“文明社会”,他仍然是一个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他手艺很好,是全沙漠手艺最好的泥水匠,然而这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收益,处处受人歧视,处处遭人虐待。就是这么一个人,真正的以诚待人。“我们在这一带每天借送无数东西给撒哈拉威邻居,但是来回报我的,却是一个穷的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世态种种,怎不叫人感慨?“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有多少人身体是自由的,而心却不得自由?
沙伊达很美,“像一件无懈可击的塑像那么的优美,目光无意识底转了一个角度,沉静的微笑,像一轮初升的明月,突然笼罩了一室的光华”,可是这位绝代芳华,却并受人欢迎。有人图她美貌,暗地里诋毁她,有人嫌她是异教徒,是个“不三不四”的撒哈拉威人,连小孩都骂她不要脸,是个婊子。谁懂她的隐痛呢?这儿是她的土地,她不想离开。她眷恋着这片土地,土地上的人们却并不眷恋她。他们要公开处刑这个“异类”,她哭、喊,却只能惨死在沙地上。“风,突然没了声音,我渐渐地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屠宰房里骆驼私教的悲鸣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整个的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泣着的巨大的回声”。她有何罪?杀死她的是些什么呢?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