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1200字

(2019-08-27 17:48:41) 读后感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1200字

如果能配BGM,那就《光年之外》
如果能配插图,那就诗诗四爷雪中独舞
这本书我给四星,四星是因为第一次用软件写这么多书评,一星是因为书里引导性的话语太多,偏偏又不是我喜欢的引导。
没读书前,听了太多书评(影评),给我的感觉,大多聚集在历史洪流下平凡人的渺小,亦或是好人得不到好报的压抑,再不然就是本就没有善恶之分,但若不是参加读书小组,我永远都可能不会打开这一类的书。
读书的过程,我深刻感受到心理学、社工给我带来的认知的巨大改变,变的更宽容,更不喜不悲,已经很难完全顺着作者的引导在走了,很多时候会跳出来用所谓“上帝视角”来看来思考,甚至不断地在想严歌苓为什么要这么写?她要表达什么?她是个什么样的人?仿佛十几年读书生涯里训练的思考出题人意图这一技能突然显灵了[皱眉],不知这,是好是坏
在书描写前半部分青年时代里,我对刘峰“触摸事件”前后的定义里,都充斥着弗洛伊德,充斥着超我与本我的矛盾,刘峰不神,他只是把大家被价值观树立起来的超我做成了自我,偶尔显现的本我就变成了“闷骚”。那个时候大家的批判,不完全是背叛,是放逐自我的压抑着的小邪恶,或者是畏惧的转移,更还有那个时代本身对正义的定义,无限的趋向。这也许就是严歌苓为什么将故事定义在这个背景之下的一个原因吧,其实书里没有所谓主角,尤其没有女主,刘峰极致的好与层层颠簸里还存留着的“人性”里巨大的反差呼应,让他适合做主角,也让背景可以辅助造就这种落差,显得合情合理一些。至于小曼,丁丁,小郝,穗子,是以群像的形式出现的,不知道为什么,越到后面,越在他们身上感受不到年代感,甚至刘峰也是,很近
刘峰在我眼里,不能算做好,至少与我的择偶观相背,因为他的身上,我一面相信他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者,是融入骨髓的儒释道价值观者,付出本身对他来说意味着回报,不需要中间架构。但另一面,我总觉得他身上又有些多年“压抑”的谦卑,甚至卑的成分更多一些,但这是一种不自觉不自知的卑,所以才会有喷发,才会有坚守,但同样的,两者组合起来,才完整。这种性格特征让我的很熟悉,大抵是因为某个点上与我的某个时期产生了共鸣,所以在作者一些引导话语里我才会有不愤,为他叫屈的感觉。
记得,当时对此书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有位朋友让大家思考为什么她写了“芳华已逝并且死去”,当时我并没有纠结这个问题,而是脑子里突然蹦出来芳华=女性,现在想来,芳华未死,也从未落幕,刘峰再活一遍,他还是会再来一遍,因为他的初心没有变,传统儒释道的影响没有变,他依旧相信对人要仁爱,对事有坚信,生命有轮回,此后经历的爱恨风雨,不过是让这初心更充实了。
某种程度上,他和小曼是同一类人,不过一个是文化培育下的天性,一个是生命压抑下的个性罢了。
小曼,小曼,这段话也写给我自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