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读后感_1600字

(2019-09-26 00:23:29) 读后感

《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读后感1600字

《你我皆是,流浪的异乡人》

对于有着流浪情结的人来说,流浪生来就流淌着浪漫的血液。但是对于梁实秋来说,流浪却是一种无奈,一种不安,一种痛。但如果是迫于生活而导致身体不断地四处迁移,这个尚可以理解,但只要内心安定,灵魂有依,心守一事地去生活,那么身体上的流浪又算得什么呢?

但遗憾的是,世间很少有人能到达如此境界。或者换句话说,你我皆是,那流浪的世间人。

在《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中,梁实秋先生说:“人与疲马羁禽无异,高飞远走,疲于津梁,不免怀念自己的旧家园。”这本书的整个基调便是“怀念”,是一个曾经漂泊在外的人,写给故土、写给故人的情书。

在这本散文集里,随处可见梁先生对往事的追忆,对旧友的惦念。梁先生身处的年月真可称得上是动荡不安,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里,流浪便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因了流浪,人与人的相逢与相别便显得短暂如朝露,于是也只能落笔成文,聊以慰安。

梁先生的流浪看似无奈,却也在无奈之中饱蕴着深情。且看他将童年趣事、年少往事、故乡旧事闲闲地、细细地讲来,似乎是在聊家常,但笔下所言之事,无一不沾染着家国之思。由于长时期的流浪,所以诸如每日的家庭琐事,愉快或不愉快的种种经历,在梁先生看来便都别有一种兴味。

然而,像梁先生那个时代的文人们,身体虽然迫于现实而流浪,但至少心灵上还是有所归依的。正如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茜所说:“人不管流浪到多远,对于故乡的感情永远是割不断的。”因为故乡有根在,尽管故乡的月亮不一定比别处的更圆,但对长期流浪在外的人来说,看到圆月便思念故乡,于是点滴往事也一起翻涌,此乃人之常情,也正是这种情,才使得梁实秋的文字格外地有嚼头儿。

于此之外,梁先生的散文还随处充溢着一种天然童真之趣。不论是年少时的尴尬,还是成人后的窘迫,梁先生从不刻意隐藏,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反倒令人读之倍觉可亲可近。由这些文字,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梁先生的故乡,也能看到自己故乡的影子。

每一个人的故乡,其实都一样。都是屋内闪烁着灯火,桌上堆叠着书本,床头有做着针线活的母亲,醒来便可看见至亲的笑脸。这原本质朴简单的幸福,到了如今,竟被我们这些惯了流浪的人给遗忘掉了。我们一面感叹着内心的虚空和世间的冷漠,一面又对故乡的简单幸福不屑一顾。诚然,远方有实现理想的可能,但故乡也未必就一无是处。我们可以选择流浪,不论是为了谋生,还是为了爱情,不论是迫于无奈,还是主动选择,但只要心能安定,那便是福气。

生活总是琐碎的,平淡的,但在这琐碎平淡之中也自能咂摸出一番滋味来。于是,梁实秋笔下的烧饼、油条和豆汁于他而言便另有着深厚非常的感情;而那“久已不复存在的湫隘的陋巷”虽然已经改头换面,变成了平坦的大道,但只有那陋巷才能唤起梁实秋对故乡的思念,只因他是在这陋巷中生长大的,只有这里才是他的故乡。

人,哪怕走得很远,流浪得再久,只要心头还挂着故乡的月亮,便不算是一个真正孤苦的人。看梁先生文章中的一事一物,全是些不起眼儿的小事物,普通平常得令人都不愿拿正眼多瞧一下。然而在这关于故乡的一事一物之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老派文人优雅又冲和的情感表达:不张扬,不卖弄,不故作深刻,不矫情扭捏,这种刻进了骨子里的对故乡的深情,总能够成为任何一个羁旅在外的游子终生不舍的性格特征。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流浪的原因更为多元,我们流浪的方向也多了些选择。但是,我们情感上的缺失,在异乡麻木而苍白的生活,看起来似乎是分外潇洒,但也使我们的内心少了些许情感力度,更丧失了许多坚定和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灵无根的异乡人,才是真正地在流浪着。如果我们的心中缺少了这份对故乡的情感,我们的心便总是悬空着的。从这个层面来说,现代社会里的大多数人,都是那流浪着的异乡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