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浮士德》读后感_1500字

(2019-08-30 06:30:46) 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1500字

有人说看不懂,有人说不好看,不管他人怎么评价,总要亲自探个究竟。

      因为之前看过《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伟大的作家歌德的写作手法略有熟悉。此书是以诗剧的形式展开描写的,古希腊神话和《圣经》中的人物与故事,在书中大量出现。

        本书是以两次打赌来展开情节的。一次是上帝和梅菲斯托打赌,上帝认为“善良人就在迷惘里挣扎,也终会悟出一条正路”。梅菲斯托则认为人类“像长腿促织,因为有了理性反而落得比兽性更为兽性”,只消把浮士德拖进粗野的人生,体验些庸俗无聊的事情,就能把他引向堕落。由这个打赌又引出了浮士德与梅菲斯托之间的打赌。梅菲斯托认为人的追求是有限的,容易满足的。浮士德则坚信自己不会被物质的享受哄得游手好闲。浮士德出卖灵魂给魔鬼,借超世的力量去达到尘世享乐的目的,并和魔鬼讨论各种科学问题,到运用被教会视为异端的科学方法去探求人生价值和生活真理。

       与《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样路数是典型的爱情悲剧。第一场是主人公浮士德知识的悲剧,他孜孜不倦,对中世纪的各种知识全都进行过彻底钻研,结果绝望的几乎自杀,于是,他决心借魔鬼的力量,其实就是借助人世间邪恶的力量,不择手段的去阅历生活。第二是爱的悲剧,浮士德在魔鬼的操纵下,邪恶意念的驱使下,毁灭了爱的女人葛瑞琛。第三是美的悲剧,皇帝想见古希腊美女海伦。当他自己目睹海伦的古典美而迷失自我并与之结合,生子欧富良,象征诗并借以影射拜伦的欧富良死后,海伦也随之消逝,其衣物托起浮士德飘回北方。

         主人公浮士德代表人类崇高的追求与不懈努力,哪怕结果是毁灭与消逝,但探寻的脚步和过程才是他最看重的,他所体现的是人类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永无餍足地探求的精神,无餍足地探求往往要经受痛苦和迷惘地挣扎的考验,他不曾放弃的这种精神活动,而仅是更多的加以调节和更热衷于去获得。歌德赋予这个角色以一种族类的意义,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最终结论,去解答哲学家穷究终生的问题,(人生为何存在的意义)。另一个代表人物梅菲斯托,冷静、深沉、诙谐、机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深刻,对恶的揭露一针见血。他与浮士德相反表现在对人对己的责任感上。浮士德是人道主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强烈的责任感。而梅菲斯托缺乏同情心,缺乏与人为善的态度,因此他常常冷嘲热讽,玩世不恭,冷酷地对待一切,以他黑色的幽默使崇高转化为滑稽,他的人生哲学是虚无主义,处世哲学是利己主义,他是一个复杂的,多棱面的人物,任何社会都不是绝无仅有的不该用两级判断,把他判定为坏人而彻底否认。

     在本书中能隐约看见歌德的影子,对于积极入世,肯定人生的歌德来说,所有的痛苦都有着神圣的东西,生活的考验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是迈向完整人生的必经之路。他为科学和艺术而生,毕生都热衷于自然科学,兴趣之强烈,涉猎之广泛,令人惊奇,他为那种必然失败的事情奋斗起来远比能成功的更加努力。

        为了实施浮士德赌输的惩罚,被无孔不入的“忧愁”吹瞎了双眼,但他没有惊慌失措,没有从理想的轨道上滑脱,“黑夜逼过来像越来越暗,我内心却照得明光闪闪”。这无异于要告诉读者,人类的发展即是清醒的,也是盲目的。人类永远无法避开忧愁的侵袭,盲目只是潜藏在清醒的夹缝里。生活在这个新社会里人们,要懂得去争取自由,争取生活的权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给予后人的启示。

     歌德以其无比广阔的知识面和奇诡的想像力把主人公引向各个领域和层面,让读者领略历史神话战争和始终如一地抱着求知的态度不断升高,让读者以深刻的思考和一直保持着永不放弃的精神。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