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_900字
(2019-09-25 07:05:27) 读后感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900字
终于断断续续的看完了,也算是让自己以后在评价许知远时多少有了一点底气。
我无法回忆起什么,不管是美国的60年代还是中国的80年代,我幻想活在另一代人的记忆里,因为那是我理想的青春。
先破题。许知远所谓的“忧伤的年轻人”,大概指的是青年时曾经历过思想自由时代,但因不满现在而陷入忧伤与悲愤情绪的人。所以这本书的主题就是这样一个青年(其实他自己并没有经历过,但是对此有憧憬,进而憧憬破灭)对时代中缺乏理想主义现状的忧伤与愤怒。
我们正经历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过快的速度带来的除了经济上的巨大发展,在许知远的眼里这也让人丧失了关键的内核——理想和坚持理想的信念。成绩、指数、金钱,我们的生活被一堆数字包围,但其无意义却是大于有意义的。为了数字,那些诗歌离我们远去;为了数字,那些个性离我们远去;为了数字,那些想法离我们远去。当所有人文的东西都离我们远去时,人不过是一个空壳,没有了有趣的灵魂,再多欲望的实现也填不满无底的空洞。
“在短短的四年中,他必须了解,在以往他所知晓的那个小小的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亲自领略它的乐趣,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以支撑自己去征服那片注定要穿越的知识荒漠。只要他想获得任何高水准的生活,他就必须如此。如果他的选择不仅仅限于当时流行的或限于职业发展所提供的内容,而是关注那些能够使他自身全面发展的选择,那么大学生活是令人神往迷醉的。它们是使文明开花的唯一途径。”
他的书中推崇国外尤其是剑桥牛津和早期哈佛的“通识教育”,也非常欣赏和认同建国前北大清华浙大等大学主张思想自由的日子。他对现在“服务于社会”的技能教育深感不满,觉得大学应该是完善人格的地方,而不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的场所。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心中的忧伤是对过往美好只能追忆不能延续的无奈,是对曾经个性鲜明年代的可惜。高晓松27岁就开始回忆那白衣飘飘的年代就是最现实的一笔吧。
许知远知道自己仅能通过文字来稍作影响,但无力改变大局。所以在最后的“跋”中他试图在说服自己技术也带来了不少好的改变,但究竟可不可以解开他心中的结,什么时候可以结开,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