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彷徨》读后感_900字
(2019-09-08 06:06:28) 读后感 -
《彷徨》读后感900字
伤逝看得好难过啊ರ_ರ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对于涓生来说,爱是知音间的琴瑟和鸣,是理想路途里的相知共赴;可对于子君来说,爱就是放下自己去照顾好爱人的生活。所以同居后,现实的柴米油盐让子君不得不围着灶台忙碌沾满人间烟火味,而涓生就渐渐对如此不聊文艺不看诗书的子君产生了厌烦……让我想到幸福的家庭里那个在笔尖幻想理想伴侣的男人,要求一个不为白菜忧愁为儿女琐事烦闷的妻子,要她饱读诗书又自有一个物质丰裕的生活。这样的想象总是美好令人向往的,却总是难求的,生活常常比我们想象得要顽固去吞噬我们的爱和理想。当然,也许爱自有它强大的力量,这篇伤逝确有鲁迅当年略带悲观的爱情观的影子,他觉得自己是不配去爱的,也许就是怀想自己没有在现实重压下坚持爱的能力吧。整篇文章充斥着涓生的悔恨,可,“不爱了”这件事又能苛责谁呢?还好在我看来子君也未必变了的,她仍旧爱着,也仍旧坚持着自己,所以最后才走了,可惜终于死了,或许在今天这位女子的出走是可以自食其力好好生活而不至于是又飞回了牢笼的,她只是生错了时代罢了。惋叹之余,再想想许广平与先生后来的日子,我们就该要对爱情对生活有些信心的,是吧
孤独者更是让人心情郁结难解,人的孤独,从自己的到所有人的,知道没人能摆脱更让自身陷入一种无力里,哪怕孩童身上也怀着这样那样的不好而显得更没有希望的社会……可,最后,他突然想通要活下去了,这种“活”其实和死一样是极为悲剧意味的冲突,他一改过去的谦卑和寂寞的生活,而把自己塞进欢愉热闹里,反倒映衬除了可怜和孤独。这不就是人生的悲剧,想起了叔本华的观点,正因为人最终的悲剧结尾,所以过程中的短暂的喜剧感倒更是悲哀的了。
祥林嫂里,写了这么一句——无聊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好的(大意是这样吧)。读完这句倍感凉薄,以至于这种悲哀彷徨的心境就影响了我读这本书的始末甚而延续到今不知何时能弥散……好像我们都能感觉到,人生很多问题就是求而不解困扰着我们的,但他们从来不是具而可于别人细说的,也从来不会是因与别人谈论而少了的,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生活里,至于我们每每,进退踟蹰、无措彷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