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第一推手:刘伯温》读后感_1000字
(2019-10-02 22:19:44) 读后感 -
《大明第一推手:刘伯温》读后感1000字
不到一个月抽空看完了这本传记。
我惊叹于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战场上的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但“神仙”的另一面,他实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文人,年轻时有过一腔热忱,也有过迷茫与踌躇,更有过失落与沮丧,可以说40岁以前的刘伯温,在事业上是很不得志的。 十几年来混迹于元朝官场,本致力干出一番事业,但颓败的局势让他意识到大元朝有限公司大厦将倾,仅凭他一人已无力回天,可以说,此刻的刘伯温对官场是心灰意冷的。
刘伯温并不是不懂得人情世故,只是对他而言所谓厚黑,只是手段,绝非目的。大丈夫一展胸怀志向于天下间,平定乱世,经世济民。刘伯温正是这么想的,无奈那个时期没有人给到他机会。
直到1358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他遇到了他一生中的伯乐,也是一生中最忌惮的人。这一年朱元璋30岁,而刘伯温47岁。此时的朱元璋已坐拥南京城,俨然一大军阀状,而此时的刘伯温则是一位隐居青田、对政治失望的“农夫”。谁也没有料到,二位风云人物在未来数十年合作亲密无间。西平陈友谅,东定张士诚,北伐蒙元,一统全中国。每一场战役,每一次谋略都少不了刘军师的建言献策、决胜千里。
刘伯温在朱元璋这个小伙子身上看到了局势改变的可能性,殊不知,朱元璋也从刘伯温身上却看到了其洞悉人心、精准研判局势走向的超凡能力,这在乱世是谋略,在和平年代这技能则是谋反必备。朱元璋明白,这个世界上,如果还有谁活着能够取其而代之的,只有刘伯温一人。他的能力和刘伯温是重叠的,是作为优秀领导者的天赋技能,可怕的是刘军师每一步算的比他还准。这项死穴注定了刘伯温不免难逃“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悲剧怪圈。
每当读到这,不免惋惜,英雄迟暮,为何晚年如此落寞。 说到底,刘伯温还是一个方正的书生,战场上的诡计多端,并不妨碍他在是非曲直前的光明磊落。耿直的性格使得他没法做到如张居正般长袖善舞、遇事身段柔软。这的确是他的不幸,但却成为了他性格中的最大闪光点。 百年过去,同时代的巨富沈万三只留下了聚宝盆的传说和早已断壁残垣的明城墙,而刘伯温留下的是让老百姓感恩怀念的一个个温暖有趣的小故事。
时间才是世间最伟大的魔法,和检验人品的利器。
文末我想以朱元璋写给刘伯温的诗以做对他的评价,
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吴灭汉显英谟。
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玉炉。
事业堪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吾。
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
刘伯温,大明第一开国谋士,(1311-1375),后追封为太师,谥号文成。他与张良、诸葛亮并成为中国历史上顶级谋士行列。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