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的艺术:采铜(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读后感_1800字
(2019-10-02 05:01:20) 读后感 -
《深度学习的艺术:采铜(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读后感1800字
关于本文《深度学习的艺术》从题目来拆解可拆解为深度,学,习,艺术。首先关于深度:与浅度相反,不求甚解、蜻蜓点水为其浅;涵游其中,提纲挈领为其深。学:可理解知识的输入过程,包括文中的提问,解码。习:可理解信息的输出过程,包括文中的操练与融合。艺术:广度不够让人闭塞,深度不够让人肤浅,在信息过度泛滥的今天,如何选择不同的速度与方法,该深时深;该浅时浅,可谓艺术。
从文中结构来看,分为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如何做(how))。1.什么是(what)深度学习呢?即学习不能只看表面的东西,而是往深入的去挖掘,甚至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可引用唐君毅先生说的:见文字平铺纸上,易;见若干文字自纸面浮超凸出,难。见书中文字都是一般大小,易;见书中文字重要性有大小,而如变大或变小,难。顺书之文句之次序读书, 易;因识其义理之贯通,见前面文句如跑到后面,后面文句如跑到前面,平面之纸变卷筒,难。于有字处见字而知其意义,易;心知著者未言之意,于字里行间无字处见出字来,难。可以很好的解释何为深度学习。2.为什么(why)要进行深度学习呢?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只注重其广度,阅读只注量而不注重质,只追求书读完的过程,如同巴甫洛夫的狗去寻求阅读量的奖励,但当关上书,回头想想这本书讲了什么,有什么结构,书中的结论来自何处,推理归纳演绎的过程是如何展开的,如何运用在实际问题中。一问三不知,然后过段时间彻底忘记了,仅存的一点印象就是这本我读过,因为所有的知识没有排序;没有提炼;没有解码,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不了体系,大脑如同一块豆腐,都是碎的,只能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找,别人一说都知道,只好感叹你讲的真好!这就是目前大部分人所遇到的知识焦虑,学习的一大通病,这就是低水平的勤奋者,听了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3.如何(how)进行深度阅读呢?1.提问:以问题为导向去学习,它可以让我们变成构建式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传递-接收,好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成为猎手与探索者,这像极了搜索引擎的工作,当你搜索一个关键词时,它就会抓取世界上所有的网页,并罗列出来,按照重要性和相关度组合出一个页面给你。据说,每天谷歌有34%的关键词是从来没有被搜索过的,也就是说,当你输入一个以前没有搜索过的关键词组合时,你是在创造”一个世界上未出现过的网页!我们的大脑只有1.4公斤,由1000亿个微小伸经元组成,每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都有5000-10000个连接点,总连接超过500万亿。我们的大脑比所有互联网在一起还复杂—当你给提出一个问题,大脑里面发生的事情也一模一样你输入的关键词,与之相关的回忆模块在你的大脑里创造,组合并重新生新的连接,形成新的答案……你的潜意识一个个点开这些答案连接,直到有一天,“叮”的一声,一个完美答案出现!这提问的过程。2.解码:对信息材料的加工,其实就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内化融合的过程,即提炼一本书,先找出作者的写作逻辑,是递进的关系或者并列的关系还是流程与发展的先后关系,还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关系?然后找出作者结论、论点、论证、案例、故事,画出一本书的框架结构图,找出书中反复提及的关键词,概念,最后比较其他书中对这一概念的其他解释;3.操练:即知识不能只和书本发生关系,更要和实践发生关系,只有将知识变成动态的,才能提炼技能与智慧,才能指导实际问题,否则仅仅是是数据,你掌握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你能调用多少知识,所以在读完一本书时,问自己以前有和书上讲的一样的经历吗?如何运用书中的知识点解决自己目前的问题?未来工作中有什么启发?一一写下来,最后写上读书笔记,设计知识卡片,便签,分享教会他人,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4.融合:找到树叶与树叶之间的联系,一片树叶要么沾回树上,即解码一步一步找到知识源头,要么自己种一颗树,即自立门派,以自我为中心。运用多元思维,迁徙印证互补的方法融合成自己的思维。
全书全面讲解了提问,解码,操练,融合四个步骤,并无先后次序,具体的运用,首先一本书先看目录,章节,预言,快速扫读一遍,确定一下这本书想解决的问题,这本书的主要观点,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跟我有什么关系,然后画出书的结构,了解写作逻辑,找出论点,论证,论据,提炼中心次与概念,再输出笔记,文章,分享,最后迁徙互补内化形成自己的思想!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