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读后感_1300字

(2019-08-25 13:55:42) 读后感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读后感1300字

楚汉之争,不过是在有限的选择中,最优者胜出罢了。而所谓的最优者,当擅于伪装,示之以假象,以骗取人心。

纵观全书对楚汉之争的描述,最直观的印象是,项羽如同一只被鬣狗群围攻的雄狮,左突右撞,大开杀戒却始终难以脱身。论勇武,天下无人能出项王之右。只是如此英雄,为何在对战之中总是孤单而悲壮,凡事皆需亲力亲为,永远在率兵奔袭的路上?身边无可用之才,必与项羽之性格为人直接相关。

韩信与项羽,堪称楚汉之际最杰出的军事天才。可惜二人皆是将帅之才,无领袖之风。二人的政治才能实在平庸。

韩信最大的失误,在于拒绝三分天下,自立为王。究其根本,韩信从无称王称霸之志,其行事受士文化的影响巨大,一心依附主君,成就功业,却从未想过自己去做主君。韩信对刘邦并不完全信任,否则不会出现假齐王、作壁上观之事。但是他对刘邦却又天真地选择信任,竟然相信一位在逃亡途中连子女都不顾的主君能够与功高震主的自己共享荣华。其政治方面的幼稚,注定难得善终。

项羽一生杀人无数,杀了太多不该杀之人,却偏偏屡次放过刘邦。项羽在政治上也属于幼稚一派,不过在争夺天下时却较其他人更为坦荡。项羽的用兵也是如此,虽有奇兵,多以精锐快战取胜。而韩信的用兵则多了几分诡道之味。

项羽与范增,看似有勇武有谋略,合则可得天下,但是二人的想法从一开始就背道而驰。范增建议项梁立怀王,在怀王与项羽矛盾重重之下仍想保全怀王。由此推测,范增深受战国余风影响,认为士当附于主君,而主君当为六国王族之后。他想复兴的仍是被灭国的战国诸国,如今手握重兵推翻暴秦的天下豪杰不过是复国之手段。而项氏家族的想法显然不同。项梁同意拥立怀王,未尝是真心辅佐,不过是以怀王为旗,安楚人之心罢了。若项梁不曾战死,想来也不会允许怀王脱离自己的掌控。这是范增与项氏家族的根本矛盾。由此而上的意见相左,偏袒项氏一族,皆顺理成章。

背弃怀王之约是必然。只是项羽依仗武力,选择明目张胆毁约,分封诸王。而刘邦则选择名义上遵从,待天下在握时背信弃义。二人所为并无本质区别,一为真性情(或称政治幼稚),一为伪君子(或称政治手段高超),仅此而已。

纵横家究竟是在乱世还是救世?纵横家只能生长于乱世之土壤。若乱世结束,天下一统,纵横家自然消亡。所以纵横家在乱世之中借三寸不烂之舌谋取功业,有意或无意间阻止乱世终结,也在情理之中。

史家皆以列国相争之乱世,百姓流离为苦,却忽略了治世之下,人失其魂之痛。春秋战国皆为乱世,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思想艺术多元化之巅峰。乱世之民或逞勇武,或凭智谋,其破坏力惊人,创造力也惊人。当由乱转治,天下归一,勇武与智谋皆为统治者所忌,天下人自此被缚于一方之土,被限于一隅之思,才是比秦末之乱更深入骨髓的悲哀。

由此而论,项羽其人,最大的影响不在其勇武,而在于对既有规则的反叛。韩信其人,最大的失误不在于屡被夺军,而在于始终未能突破自身的局限。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人生则未必。能否突破自身的局限,是人生的挑战。赢与输,都只有一处归途,但是回归的姿态却截然不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