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_1100字

(2019-09-26 14:43:04) 读后感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1100字

感觉这本书的主体内容和《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很大的重合度,不过时间久了,具体的差别记不得了
在78年之前,很难说中国出现过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现在有没有呢?大概还是有一些吧),虽然也偶尔三三两两出现过有那么一些企业家精神的商人。似乎从先秦一直到晚清,商人不管怎么富有,如果他的身份只是单纯的商人,那就一定是富而不贵,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主流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而他们最骄傲的成就竟然是子孙后代可以不再从商。一旦商人发家,要么努力培养后人进入仕途,要么自己去讨个官身。所以中国古代的商人常常是亦官亦商,要么由商而官,要么由官而商,最终呈现出这样一种复合身份。
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仅仅是传统观念的产物,甚至可以说,尽管商在四业之末,但由于商业常常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因而也吸引了不少杰出的人才,而他们往往在公众视线之外独自牛逼,至少在物质上得到了比常人高得多的享受。另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就是官府对商业的干预了。在大多数封建统治者眼里,商人一方面“唯利是图”,在儒家义利观的话语体系下实在不是什么好典型,另一方面商人“与官争利”,所以只要一缺钱,要么直接从商人手里抢钱(最极端的就是汉武帝和万历了),要么就是实施各种国营专卖,获取垄断利润。哪怕是在社会风气相当开放、经济高度发展的唐朝和北宋,商人的地位依然不高。而且据这本书的描述,宋代对经济的控制实际上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有宋一代,鲜有以经商闻名而进入史册哪怕只是野史之人。可见在那个相当自由开放的时代,商人依然没能成长为一股相对独立的力量,而是严重依附于官府,与官员的面孔融合在一起。
实际上,只要商人有一定的自由,他们就会成为社会里最有革新精神、最锐意进取的群体,可惜对这一阶层的打压就像刻在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基因里一般,尽管中国的商业精神那么早慧,却始终没能迎来它的成年时代。至于民众“无奸不商”的偏见,大多则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一个现实体现罢了。对利益分配的不满,常常演变成道德绑架人品攻击,千百年以降,竟未能有些许实质性的进步。只要细细考察商人的所作所为,哪里有如此不堪?哪里就只是那般蝇营狗苟?不仅仅看商人,看任何人都是一样,首先你得承认他也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那么你也同样必须承认人性是复杂的。贴标签当然很省事了,可于认识事实何益?
虽然晓波同志这《荡》三部曲是号称企业史三部曲,但进入现代以前,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于是就更多地涉及到经济史的内容,甚至包括政治呀制度啊文化啊等等,可以说包含的东西确实很多。真的是挺好的书,接下来就去啃中间的一百年咯。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